文章出處:本站 │ 網站編輯:管理員 │ 發表時間:2018/4/19 10:13:34
從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到基礎設施重大機遇、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等熱詞,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很多部署,可以說都為企穩回暖的工程機械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日前,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形勢和發展報告》表示:“經過全行業多年來的不斷努力,在歷經五年的行業發展低潮后,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迎來了新的高速增長,主要產品銷售量同比增長了45.7%,出口額增長18.5%;主要企業經濟效益實現大幅度提高: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2.2%,利潤總額增長近500%。工程機械行業實現了產出與效益雙增長,國內外市場雙增長,迎來了新一輪快速發展。”
4月11-14日,以“新時代,新理念,新作為”為主題的“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五屆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在廣西柳州隆重召開,會議對國家宏觀經濟及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形勢進行了深入解讀,頒發2017年工程機械信用等級評價證書和牌匾,并圍繞“綠色智能與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與全球化品牌”等熱點問題舉行了平行論壇。
各項利好疊加 2018工程機械行業增速可期
2017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形勢向好,挖掘機、裝載機、起重機等的主要工程機械產品銷售均呈大幅度增長。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分會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納入統計的25家主機制造企業,合計銷售各類挖掘機械產品140,303臺,同比增長達99.5%;據鏟土運輸機械分會統計,2017全年累計銷售各類裝載機97610臺(含出口),同比增加30235臺,增長44.88%。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戰略和持續增長的基建投資進一步刺激了市場對工程機械設備的需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一帶一路”的排頭兵,直接刺激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走出去”的步伐,隨著“一帶一路”的持續深入推進,基建投資仍然保持較高增速,同時隨著PPP項目加速落地,產業逐步改造升級,可以預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仍然具備較大增長空間。在各項利好因素的疊加下,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認為,2017年的行業增長是恢復性的增長,2018年行業趨勢還將穩中向好,預計工程機械全行業20大類產品增長10%左右。
在工程機械整體向好之下,“品質革命”已成為行業轉型發展的主旋律。總理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把質量和品牌建設放到更重加突出的位置,持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以“綠色、創新、開放、共享”打造品質革命,推動產品提質、企業提效、結構提優,向高質、高效、節能環保轉型升級,成為工程機械行業企業發力“中國制造2025”,為制造強國添磚加瓦的必經之路。
品質革命來襲 高效潤滑解決方案成提質增效關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機械設備,企之重器,器之好壞,直接關系中國制造的成敗興衰。可以看到,中國工程機械已從嚴寒階段步入朝氣蓬勃的春天。值得關注的是,工程機械行業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仍沒有完全得到解決,產能結構性過剩、企業經營成本上升、行業低價競爭愈發激烈等痛點仍制約著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時,技術的升級和工況環境的改變對工程機械產品性能及后市場運維服務提出更高的標準,隨著國三標準的實行、施工要求的提升以及新工法的出現,行業品牌集中度也將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進一步提高。因此,行業穩中向好的態勢需要進一步鞏固,工程機械企業及配套服務企業修煉內功,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作為流淌在機械中的“血液”,工程機械潤滑油無疑也將水漲船高,迎來用油量的高峰。據統計,當前中國工程機械保有量在672-728萬臺,這些設備潤滑油用量每年達到30萬噸以上。此外,工程機械的更新期一般是8年,目前距離工程機械上個高峰期已8-9年,存量設備的替換高峰即將到來。
在“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五屆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平行論壇上,王小平在“綠色智能與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中提出,為滿足國家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柴機油排放法規第三、四階段新標準要求,各柴油發動機生產商紛紛行動,根據自身柴油機產品類型和設計特點,采用新型燃燒室設計、進氣通道優化、提高噴油壓力、噴油延遲、高壓共軌、增壓中冷、EGR、尾氣后處理裝置DPF等各種技術措施,以確保發動機廢氣排放符合新規要求。“隨著新技術/裝置的運用,發動機對所使用的機油的耐高溫、抗氧化、抗磨損、耐腐蝕等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選用的機油等級和品質要求也隨之提升。”
可以說,專業的潤滑解決方案對工程機械行業滿足最新國家非道路移動設備的國三排放法規至關重要,其不僅滿足最新的發動機技術,提升潤滑質量,全面保護設備,增加其耐久性和可靠性,提升機械設備運行效率,降低維護成本,助力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降本增效,提振品牌與品質實力,成為新存量時代發展創新驅動、加強企業合作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