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本站 │ 網站編輯:管理員 │ 發表時間:2019/6/18 9:57:33
摒棄了盲目跟風逐熱的慣性思維之后,制造業 “上云”的初衷愈發務實而明朗,并由此牽引企業數字化轉型脫虛向實,朝著最本質的需求極速奔跑。
“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要做到有用,要解決實際問題。第二步要創造價值,助力企業實現增值交付。”中微半導體首席信息官董祥國篤定,數字化轉型并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它必須解決最現實的問題,并產生實實在在的增值。
而在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副總工程師兼標準化與信息化管理部總經理朱建國看來,從行業龍頭躍升為世界卓越的企業,這個跨越必須通過數字化轉型來實現。
對于渴望突破自我的制造業企業而言,現在要探討的不是要不要數字化轉型的問題,而是數字化轉型的速度應該多快的問題。
從顧慮重重到義無反顧
“不上云等死,上云找死”,曾幾何時,許多制造業企業就在這樣一個進退維谷的夾縫中,焦灼而別扭。
來自政府的鼓勵與支持,加速了這一進程。工信部印發了 《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地方政府也陸續推出了頗具針對性的分解計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股力量,催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根據 《麥肯錫》的研究報告,中國的數字經濟占比到2021年將高達55%,超過全球均值。根據IDC的分析報告,2025年,中國云計算的數據將占全球的27.8%。
政策的引導之下,企業被熱度裹挾著盲目上云的階段悄然翻篇。現階段而言,制造業對于云的青睞,更多是謹慎思考后的理性行為。
6月上旬,首屆SAP云大會在上海召開,這個屬于軟件行業的盛會,似乎成了制造業企業的主場。除了SAP這個在企業管理數字化方面一騎絕塵的世界級大咖外,臺上臺下諸多制造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亦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作為一家傳統裝備制造企業,快速實現數字化轉型于我們而言是剛需。公司正在IPO,企業的規范化運營等都藉由數字化轉型來實現。”天津市中重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高坤認為,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只有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才能插上騰飛的翅膀。
天境生物CFO朱杰倫坦言, “每個項目都有大量的數據要對接,其生態系統需要不同的精細化管理手段。同時,國際化需要國內外數據無縫對接,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
“借助云解決方案,客戶和工廠形成了完整互動的閉環。”萊茵科斯特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胡成滿堅信,云解決方案是惟一的選擇,也是最好的選擇。
上述幾家公司的境況,是個性,亦有共性。其對于數字化的渴求,折射出制造業企業上云的普遍要義。
“過去幾年,云計算發展非常迅猛。從技術角度來講已沒有太大壁壘,但一些大型國企在部署公有云上有一定的擔憂。”SAP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李強認為,放在公有云就相當于放在 “銀行的保險箱”里,放在家里就是放在 “自己的抽屜里”,未必安全。隨著整體的云計算趨于成熟完美,加上中國政府出臺大量政策鼓勵企業上云,原有顧慮都會消融。
敏銳捕捉到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巨大商機,將中國視為第二故鄉的SAP加速布局中國市場。除了宣布把所有的解決方案帶入中國外,還明確表示將為中國市場定制一款面向中小企業的產品。
跨國巨頭的這一戰略,無疑將加速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有模式無定式
究竟是數字化推動了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躍升,還是卓越的企業慧眼獨具地在數字化的賽道上率先起步?振華重工和中微半導體似乎給出了不同的解讀。
“我們一直在引領數字化。中微2004年剛成立時就實現了內部信息化,我們當時就知道將來在哪。”在董祥國看來,數據是價值所在,是企業真正的金礦。 “有了大數據工具后,可通過數據運算和分析找出關聯影響,對設備的設計進行迭代。這才是真正的創造價值。”
董祥國介紹,率先實現內部數字化后,中微完成了所有信息全流程的打通。2011年開始,中微啟動了供應鏈數字化的進程,再次搶跑。
銳意革新的中微收獲了它應有的輝煌。2015年,在其蝕刻設備做出來以后,美國商務部取消了對中國蝕刻設備的禁令,理由是因為中微已做出了同等水平的設備。其蝕刻設備市場占有率迅速達到50%~70%……
“目標都是一樣的,但是有模式沒定式,需謀定而后動。很多企業數字化之路走得很沉重,一定要輕裝,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架構、統一建設、統一營運。振華重工作為行業龍頭,一直在借助數字化轉型的機會主動求變。創新科技手段不是主要目標,促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才能實現飛躍。SAP這艘船的排水量非常大,抗風浪的能力非常強,振華重工這么復雜的體系放在這個船上,可以走得更遠。”朱建國認為,通過企業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大量數據的采集,將帶來商業模式的改變。基于此,振華重工更高的愿景在于通過產業互聯網的搭建做一個平臺型的企業。
盡管路徑不盡相同,但從兩家企業不約而同選擇國際巨頭SAP作為合作伙伴來看,契合了云計算之于中國制造業的意義所在。
誠如SAP全球執行副總裁、SAP大中華區總裁紀秉盟所言, “云是我們的未來,而未來已來。”
對于這一趨勢的篤定,使得SAP在過去10年耗資700億美金完成了史詩級的云計算轉型。與此同時,SAP毅然決然地把傳統ERPR3的4億條代碼重構,使之更符合云計算的架構。2018年,SAP云計算收入占比52%,意味著SAP已經成功轉型成為一家云計算企業。
這一轉變的背景是,SAP曾創造了 “ERP”這一大軟件類別概念,并成為黃金準則。而今,云計算悄然超越其傳統優勢板塊,國際巨頭的業務轉型從另一角度印證了中國數字化轉型的迫切。
協同做大的蛋糕
“云世界不斷出現新趨勢和變革,生態系統變得如此重要,這已經不再是一家企業的事情,而事關整個產業鏈生態系統。”紀秉盟認為,世界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全球化,協同合作成為必然選擇,其中不乏強強合作。
“這很可能是在中國智能制造發展史上革命性的轉折點。”在6月上旬于上海舉行的SAP和新松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曲道奎坦言,合作旨在通過新管理方式、新制造技術手段以及制造模式的導入,使中國制造業產生化學變化。
曲道奎進一步剖析稱,SAP有強大的技術使命,包括工程能力、框架能力以及對未來設計的能力。而新松在中國是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的領軍企業,雙方的合作將使新松在數字化管理方面得到很大優化。更關鍵的是,雙方合作要面向未來的第三方、面向中國智能制造、面向中國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大平臺、典范和示范。
對此,新松機器人高級副總裁王宏玉表示,“新松也面臨著轉型,這個轉型是全方位的。將數字化轉型提上日程,主要在于提高效率,破解自動化的孤島。”
對于協同發展,SAP內部有著異常清晰的認知。李強多次強調,SAP與國內云計算廠商的合作大于競爭。兩個月之前,SAP和阿里巴巴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構建阿里巴巴“新制造”體系。 “事實上,SAP掌握了絕大多數制造業的頭部客戶,對制造業非常了解。但阿里有非常強大的生態能力,1+1在一起就能夠打通產業鏈、價值鏈,提供全面集成無縫的解決方案。”
一直以來,SAP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建立了中國云生態系統,很多本土合作伙伴對云服務落地中國都是支撐和互補的角色。與此同時,其還積極參與區域合作,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據悉,SAP已經與濟南市市中區政府合作,共同打造 “中國北方智慧企業賦能中心”,推動企業上云,助力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發展,該合作模式有望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