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本站 │ 網站編輯:管理員 │ 發表時間:2019/8/27 11:50:40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經歷了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享受到了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紅利。每年的年末,各家制造商都會召開閉門會議,研討下一年度的市場營銷策略,提出市場占有率等各項年度目標,并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包括準備采購計劃、貨源生產計劃和制定渠道返利政策等,以便在春節后把握住銷售旺季的機遇,沖擊更高的市場占有率。
這種發展戰略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以三一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了出色的業績,產品質量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贏得了客戶的贊譽和口碑。
近幾年,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出現了大幅地周期性波動,設備保有量也呈現出飽和的趨勢,顯然,增量市場正在轉變為存量市場,這一點已經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很多有識之士的共識。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戰略不是研究我們的未來做什么,而是研究我們今天做什么才有未來。”具有戰略思維的企業家必然會為明天布局,這也保證了他們在未來的競爭中能夠勝出。當市場環境出現變化時,企業的發展戰略需要做什么樣的調整?這個問題值得每個企業家反思。
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在探討企業的發展戰略時,我們先介紹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由熱力學奠基人之一、德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在1854年首次提出,表述了在封閉系統內,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系統逐步陷入混沌無序,任何封閉系統的熵值永遠都在增加。
熵增,就是系統總的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的部分卻在減少,熵增過程就是一個自發的從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中,由于熵增的必然性,生命體不斷地由有序走向無序,最終不可逆地走向老化和死亡。
企業也是如此,企業越大常常流程越復雜,效率越低,各種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蔓延,每個人似乎都習慣了這種變化,這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下降,并最終走向死亡。熵增定律被認為是最令人絕望的物理學定律,根據這一定律,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組織都會從有序走向無序,最終走向死亡!
難怪世界上很難見到青春永駐的人和基業長青的企業,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那么,熵增是可以對抗的嗎?答案是肯定的,生命系統是開放系統,吸收外部能量才有反熵增能力,一些企業從外部挖來杰出的管理人才,打破原有的封閉體系,打破原有的組織架構,目的就是反熵增。創新也是反熵增的需求,因為創新能夠為企業注入新的增長動力。
亞馬遜的創始人杰夫.貝佐斯是第一個引入反抗熵增實踐的人,1998年他在致股東信中指出:“我們要反抗熵增!”并明確提出了3條反熵增定律:⑴抵制形式主義:工作流程必須為結果服務,必須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快速做出決策;⑵兩個披薩原則:亞馬遜有60多萬員工,大多數團隊卻小于10個人,一頓飯訂兩個披薩就夠,團隊太大會限制個體發揮;⑶建立開放系統:把現金流投入一些全新的領域,如云服務、物流體系等,如果只停留在原來的主營業務上,企業最終會走向死亡,進入新領域會激發團隊的活力和創新能力。
所以,不要總是想著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還是先研究企業是如何走向衰敗的吧!避免衰敗,才有機會做大做強,才有機會勝出。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所說:“前些年我把‘活下去’作為華為的最低綱領,現在我終于明白了,‘活下去’是企業的最高綱領。”
企業基業長青的秘密:一次又一次跨越第二條曲線
任何業務的發展都會經歷4個階段:進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圖1),任何曲線都無法避免極限點,沒有哪個業務會永遠增長,出現飽和及下滑是必然的規律。
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不會僅考慮企業的今天,還會思考企業的未來,企業下一個增長點在哪里?如果你沒有看見未來的發展機會,其他企業就可能進攻取代你的位置,正如演化經濟學創始人熊彼得所說:“創造性破壞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自然界的弱肉強食、企業更迭、改朝換代和國家興衰,都遵循同樣的道理。
企業要想基業長青,就必須將市場的創造性破壞模式引入到企業內部,用“保護性”思維來顛覆自己,在主營業務之外不斷尋找機會發展新業務,必須實現跨越才可能實現永續經營。
埃森哲卓越績效研究院全球董事總經理保羅?紐恩斯,在《跨越S曲線》一書中重新定義了企業的基業長青:“一次又一次跨越第二條曲線。”
你的企業的第二條發展曲線在哪里?如果你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主營業務的增長上,當市場出現波動時,企業就可能面臨風險。
反思工程機械企業的發展戰略
迄今為止,很多工程機械企業的工作重點和首要目標,仍然是追求銷量和市場占有率,雖然在市場下滑的幾年中,不少企業曾經暫時放棄了這個目標,現在銷量目標又重新回到很多企業高管筆記本的“首頁”。盡管很多人都意識到增量市場已經結束,每個人都覺得增加銷量已經十分困難,每家代理商都清楚提升市場占有率會大幅增加企業的風險,但是大家還是根據慣性思維在圍繞著“銷量”目標來經營,只是每家公司對風險的認知有所不同而已。在存量市場的環境下,仍然采取沖整機銷量和占有率的發展戰略是否明智,值得我們反思。
1975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款數碼相機,因為擔心數碼相機會影響膠卷相機業務的利潤,而失去了跨越第二條曲線的機會,最終走向倒閉。當前工程機械制造商為了保護原廠零件的高額利潤,不允許代理商經營副廠件,即使是質量很可靠的副廠零件也不允許,很多客戶因無力承擔原廠零件的價格,不得已選擇質量很差的副廠件,造成設備故障,而制造商和代理商拒絕承擔任何責任,結果造成了大量老客戶的流失。企業喊著客戶是上帝,卻不愿意滿足上帝的需求,這樣的發展戰略是否需要反思?為了原廠件的利潤而不顧客戶的利益,真能保住企業的利潤嗎?客戶流失了,企業如何實現第二條曲線的跨越?
工程機械設備巨大的保有量,衍生出巨大的工程機械后市場,這些設備的運營中還創造出巨大的物聯網大數據,如何利用設備的大數據來滿足客戶的需求,針對用戶對油品、零件、維修、保養、二手設備、租賃和以舊換新等方面的后市場需求進行精準營銷,如何高效地連接客戶、制造商、代理商、維修廠、配件店、背包客、租賃商和二手車商這些市場生態的關鍵節點,如何挖掘大數據以便進行智能設計、智能生產和智能服務,從根本上改變工程機械行業的經營模式,這里面蘊藏著企業發展的第二條、第三條,乃至第N條曲線,蘊藏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的增長點,也是工程機械企業轉型的方向所在。
石家莊天遠科技集團成立于1992年,最初只是一家經營工程機械設備的代理商,20年前他們開始研發GPS的挖掘機遠程監控終端,之后又將業務擴展到物聯網和大數據的應用領域,至今已累計安裝了26萬臺工程機械設備,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公司的這種轉型。現在,當很多工程機械代理商還對未來發展戰略感到迷茫的時候,天遠科技集團已經投資5000萬元,與清華大學合作建立智能裝備大數據技術聯合研究中心,開始了工業互聯網、設備故障的早期預測、預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應用,通過“機號管理”和“人號管理”兩個維度的大數據挖掘從事工程機械的智能服務。天遠科技集團正以積極進取的態度跨越第二條曲線。然而,你呢?
如果你是一位企業家,你必須思考企業的發展戰略,因為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回答這個問題,你必須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給出自己的答案,你的回答將決定企業的未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主營業務出現飽和的跡象之前,就需要找到第二條曲線、下一個增長點,否則企業就可能面臨風險。
當企業變大、效率降低時,就需要在企業內部實施反熵增戰略,為企業注入活力,以客戶為中心快速做出決策,因為客戶是企業的衣食父母,而“活下去”則是企業最偉大的目標。